1
近日,北京降雨频繁,本以为一场大雨可以“清凉一夏”,但雨后的天气不仅没变清爽,反而更闷更潮!衣服黏在背上,汗也干不了,出门像进了桑拿房……你是不是也纳闷:明明才下过雨,怎么感觉更热了?
2
雨后更热了是我们的错觉吗?从气温来看,多数情况下,雨后气温确实要比降雨前更低,但从我们的体感来说,确实会感觉更加闷热!这是因为气温表往往记录的是实际气温,但人体体感温度与人体最主要的散热方式——蒸发有关,汗液有效蒸发则体感清凉,若出了汗却不能蒸发则会使人倍感粘腻。
3
湿度过高的环境会显著抑制汗液蒸发。相同温度下,相对湿度越大,体感温度增幅就越明显,湿度每增加10%,体感温度上升1-2℃。专业人士曾指出,当日最高气温≥32℃,且日均相对湿度≥80%时,体感温度会超45℃。
4
风可以加速汗液蒸发,起到降温的作用,风速>0.2m/s时,体表汗液蒸发速率显著提升,但若空气温度>皮肤温度(约35℃),风反而会像“吹风机”一样加热人体。
5
从气象学角度分析,夏天雨后更闷热的原因主要首先是相对湿度大幅提高。夏季雨后,空气中通常充满水汽,落地的雨水也会在夏季高温下迅速回到空气中,使近地面相对湿度飙升,当水汽趋于饱和时,会抑制人体正常的散热功能。高湿度环境下,汗珠留在皮肤表面蒸发不了,人体就像蒙着一层“水膜”,热量散不出去,自然觉得烦躁、疲倦、闷热难耐。
6
其次是地表热量释放。夏季的地面,尤其是城市中的柏油路面和建筑物,在下雨前往往已经积累了大量热量。下雨时,雨水接触到滚烫的地面会迅速蒸发并吸收地面热量,而释放出来的热量散布到空气中,使接近地面的空气的温度变高。但是,一场雨过后空气湿度已接近饱和,地表水分蒸发速度变慢,导致热量释放不出去、湿气停留,让人更觉闷热。
7
第三是低气压与静风环境。夏雨往往伴随稳定的低压或对流区,在低气压系统下,空气上升运动增强,空气中的水汽遇冷成雨滴。然而,低气压也意味着大气压力降低,这可能导致人体感觉呼吸困难,从而增加了闷热的不适感。雨停后,空气处于相对静稳的状态,微风不足,热量和湿气不易吹散。
8
最后是城市热岛与通风因素。在城市环境中,这种雨后闷热效应通常更为明显。一方面,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基准温度就比郊区高;城市地面与建筑多为水泥、砖石等材料,这些材料吸热能力强,比土壤升温快,夜间散热慢,就像一个个“加热器”一样不断释放热量。
9
另一方面,城市高楼林立、街巷狭窄,气流运动阻力比乡村开阔地带要大,导致空气流通不畅,热量和湿气难以被风带走。此外,大量建筑和车辆排放的人造热源,也让夜晚的散热更加缓慢,使得闷热感觉被进一步放大。
来源:北京科学中心
科普号 漫画:杨仕成网络在线股票配资
杨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